[EBM] 口服凝血因子Xa用於預防靜脈栓塞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or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這兩年是新型抗凝血藥物的鼎盛時期... 不論是口服的凝血因子Xa抑制劑 (factor Xa inhibitor) 或是凝血酶抑制劑 (thrombin inhibitor) 都暗示我們傳統抗凝血藥物的時代即將過去... 今天閱讀 (閱讀 不等於 評讀) 了一篇大師們...

這兩年是新型抗凝血藥物的鼎盛時期...

不論是口服的凝血因子Xa抑制劑 (factor Xa inhibitor) 或是凝血酶抑制劑 (thrombin inhibitor) 都暗示我們傳統抗凝血藥物的時代即將過去...

今天閱讀 (閱讀 不等於 評讀) 了一篇大師們所寫的綜合分析 (meta-analysis),除了讚嘆之外,也要對我們有些啟發...

這篇文獻的臨床問題是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劑 (I) 相較於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是否能有效預防髖骨或膝蓋手術後 (P) 靜脈栓塞發生率 (O)?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並不吸引我 (事實上是直接跳過),簡單扼要總結這篇綜合分析在方法上的特點:

(1) 以PICO方法敘述收納研究的原因: 與傳統只用一句話描述納入條款不同

(2) 評估研究品質納入"預後層次 (outcome-level)"的評比:

讓我簡述一下,傳統上,我們習慣評比一篇"研究"的品質,也就是所謂的"研究層次 (study-level)"的評比,這篇綜合分析不但做了研究層次的品質評比,還針對各項重要臨床預後進行評比

附註: 其實PRISMA中建議要針對"研究層次"與"預後層次"分別評比,只是大家都...(忘了)

(3) 在綜合分析中納入證據等級 (quality of evidence) 的概念: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做過綜合分析的人都知道,不管研究品質評比如何,大家還是卯起來合併它,頂多做個次組分析 (subgroup analysis) 聊表心意...

但這篇文獻,利用當紅GRADE證據等級評比系統,除了誤差風險 (risk of bias) 之外,還納入結果精準度 (precision),結果一致性 (consistency),預後直接性 (directness) 與發表誤差可能性 (publication bias)...

在討論 (discussion) 中,作者們 (大師們) 提到:

...moderate-quality  evidence (limitations due to inconsistency) suggested that oral factor Xa inhibitors compared with LMWH may increase the risk for major bleeding.

很清楚地將證據等級的概念納入研究結果的闡述中,讓證據等級評比與研究結果相連結,不再是你評你的,我合併我的...

(4) 清楚地描述每一個次組分析的理由與假設: 傳統上,我們頂多說這些次組分析都是"事先"訂好的,不會鉅細靡遺地一個一個說明可能的假設與預期的效應,在這篇文獻中全部都有...

(5) 適當的統計方法:

- 敏感性分析 (sensitivity analysis): 基本消費,但作者們用了好幾種方法希望校正"零"的影響,除了傳統的0.5加法,還有權重式的加法

- 除了直接比較 (direct comparison) 外,作者們也進行了MTC (multiple treatment comparison),希望比較不同藥物之間的效果差異

看完了這一篇文獻,除了對一篇優質綜合分析應該具備的要件更加了解外 (不像我們卯起來就愛合併),也覺得嚴謹的態度才是做學問必備的條件...

Adapted from Ann Intern Med. 2012; 156: 710-9.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